发展巡礼

首页 > 发展巡礼 > 正文

学科科研篇:学科牵引促发展 科研赋能谱新篇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10-07 15:11:44  浏览:

 

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回首过去五年,在校党委的全面领导下,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锐意进取、砥砺奋进,均交出了优异的答卷。近五年,学校始终坚持以发展和培育优势学科为重点,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关键,赋能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顺利入选贡嘎计划培育学科;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整体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夯实学校内涵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贡嘎计划”建设学科顺利获批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为统一思想,突出学科建设在学校新发展阶段总牵引的地位和作用,先后印发了《成都工业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成都工业学院“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共成都工业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全国一流 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总牵引,教学、科研、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五年来,新增学科门类3个,涵盖工、管、理、经、艺、文、教等,“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科特色、多元发展”的特色更加明显。2023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四川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培育学科,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名单批文

(二)应用型科研体制初步建立,良好科研生态已经形成

为全面实现学校“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激发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释放教师科研活力,坚持问题导向,以校内基层调研查找自身问题+校外学习调研探寻经验办法方式开展广泛及纵深调研,围绕广大教师急需、立足学校科研事业发展,全面制定、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包括《成都工业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工业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成都工业学院科研经费配套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工业学院科研任务外委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工业学院科研项目仪器设备采购办法(试行)》等。通过改革管理模式,简政放权,深化落实放管服,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应用型科研体制。在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方面,强化对应用型产业服务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奖励,逐步建立以科研创新度和贡献度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大成果转化支持力度,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将科技成果转化尽可能多的收益归属科研团队。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科研工作相关文件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多次开展科研工作研讨、科研骨干座谈会议

着力破解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的问题制定了《成都工业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管理办法(试行)》,研究探索新型科研用人机制,探索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研究院建设机制,探索学科依托学院,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2023年,围绕行业和领域需求,有组织地建设了跨学院、跨学科的应用技术研究院——“特种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

特种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揭牌

多措并举,学校已逐渐形成教师、学校和工业行业多方受益、良性互动的科研发展新格局,构建起“做真科研、真做科研”的良好科研生态。

(三)整体科研实力显著提高,服务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在良好科研生态的滋养下,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显著提高。科研经费累计8800余万元,同比增长255%;科研项目明显提质增量,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数同比增长21%;高水平科研成果逐年增长,学校核心以上期刊论文近400篇,同比增长115%;授权发明专利共计200余项,同比增长386%。科研团队上规模,培养形成百万规模以上团队6个。

科研工作坚持围绕应用发力,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五年来,学校科研长期坚持以解决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骨干企业出题,有能力的教师揭榜应答,校企联合设立企业先导基金”的方式设立的“企业专项”“企业先导基金”“科技服务团”专项,鼓励教师深入一线挖掘和解决实际问题,承接来自企业或地方政府的横向项目占校外科研项目总数的60%,立项经费占比超过85%,规模性横向项目个数显著提升。教师在地方、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

学校科技服务团多次前往宜宾、宣汉等地方、企业深入调研企业实际需求

紧密联合行业企业,公共科研平台顺利落地。学校紧密联合行业企业,与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共建,五年来,新增获批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目前已建设省厅级科研平台合计13个。

学校现有省厅级科研平台

序号

平台名称

批准部门

1

四川省压电晶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科技厅

2

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发改委

3

四川省半导体功率模块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科技厅

4

四川省智能机电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科技厅

5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

6

电加工实验室

四川省教育厅

7

模具技术实验室

四川省教育厅

8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四川省人社厅

9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实验室

四川省教育厅

10

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省教育厅

11

四川省产业大数据应用研究院

四川省经信厅

12

四川省模具行业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经信厅

13

四川省无线电监测与大数据服务中心

四川省经信厅

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引导,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五年来,学校以派驻机构、科技服务团、专项经费支持等方式,积极推动科技扶贫工作。我校在宣汉县成立“成都工业学院宣汉产业研究院”,与蒲江县共建“绿色创新工业研究院(蒲江)暨成都工业学院大学科技园蒲江园区”,在宜宾市成立“宜宾成都工业学院研究院”,在管理咨询、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层面开展广泛合作,达成校企合作共识。

总之,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是兴校申硕的主引擎。过去五年,学校在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进步使全校师生精神振奋,在新的起点上,更应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创新实干,再创佳绩,为全面建成“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贡献力量。

(来源: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处)

成都工业学院宣传部
制作: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