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急需为己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上下真功、求实效。2018年召开升本后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更加快速,紧密围绕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育人新模式,应用型高校“四川样板”示范效应日益彰显。
凝聚发展共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转型发展战略部署深入人心。2018年党代会确定了“到2020年,以通过合格评估为标志,建成在区域和行业有一定优势、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合格本科学校;2030年,以学校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四川实践样板、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标志,建成省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2050年,将学校建成为一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同年,为保证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的落地落实,强化产教融合功能作用发挥,学校独立设置了“产教融合办公室”,与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综合改革与政策法规处、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处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加强产教融合政策研究和宣传,共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工程”“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工程”“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工程”“学校治理体系产教融合工程”等若干具体举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积极争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和改革红利,累计获得各级各类产教融合专项经费2.5亿元,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达16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亿元,学校治理水平、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应用型办学特色。
召开“三个大会”,转型发展具体举措扎实推进。为把握国家产教融合政策脉搏,强化产教融合战略思维,凝聚产教融合发展共识,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努力建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发展生态,深化内部治理改革,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2021年学校隆重召开“教学工作”“科技兴校”“人才强校”三个大会,出台《成都工业学院产业学校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工业学院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依靠学校-放手学校-建设学校”,将“做强做实做活基层院系,激发激励基层院系建好基础、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各种管理架构优化调整、制度设计、政策配套、资源投入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校职工目标方向更加统一,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意志更加坚定,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逐步彰显,产教融合内部承接力进一步提升。
打造良好生态,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格局持续向好
实施厅校共建,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日益健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总体要求,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2018年,在省政府主导下,四川省教育厅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现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签订协议共建成都工业学院,探索实施“厅委共建”管理体制,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协同推进学校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五年来,通过“厅校共建”,学校产业融合度、人才适应度、学校贡献度、社会美誉度大大增强。学生人数从“十二五”末期的11500人增加到18000余人,2020年宜宾校区投入使用,校园面积增加710亩,总面积达176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21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学校治理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首次进入前30%,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前列。
开放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源动力明显增强。为破解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两张皮现象,实现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学校基于不同企业不同需求,采取不同合作方式,通过“项目-使用权-所有权”三个层次的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源动力,累计已与24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一是项目入手,通过承接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与10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二是使用权着力,与长虹集团等企业深层次合作,围绕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共建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平台,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三是所有权突破,采取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让企业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经营的有机组成统筹考虑。大胆改革探索“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与电子信息领域龙头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公司在校内共建成工富创公司,学校资产公司控股51%,建成集生产、教学、对外科技服务和培训为一体的实体。公司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成都市两化融合培育企业”,为九鼎科技等20余家企业提供产线升级改造解决方案及服务,完成研发项目30余项,专利10余项,孵化企业2家,疫情期间完成2条口罩机生产线并交付使用,年产值2000余万元,实现“自我造血”。
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地方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以“厅校共建”为契机,以地方政府为重要主导,学校积极借力外部资源,丰富组织形式,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获取地方政府、产业部门在外部政策、规划中的大力支持,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与宜宾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宜宾产教融合园区,新增用地700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围绕宜宾市“8+2”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撑和服务宜宾“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与郫都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环成都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成工新邨众创空间”等,探索校地协同发展新模式,实现校地全面融合;与蒲江县共建成都工业学院绿色创新工业研究院,共同围绕绿色创新、新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案例研究并提供决策咨询,成果《加大对成都区县新经济发展培育的建议》获成都市政协肯定性批复,《场景营城的经济学思考》被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采纳;与成都市教育局开展局校合作、与金牛区共建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平台载体,多方参与的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申报建设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获省财政专项经费4000万元支持,累计建设项目20余项,第一年度46项验收要点全部达成,并在2022年中期绩效评价中考核为“优秀”,排名第一。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四川省电子信息产教联盟等并担任理事长单位。与华为、京东、川报集团、富士康时代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7个,以此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累计获批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被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为全国产业学院优秀案例。学校、企业、协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合作进一步深入,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成型。
推广经验实效,社会声誉、同类高校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8年以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空间明显扩展,在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突出,已经跻身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成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排头兵,学校治理水平、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同类高校影响力明显增强。学校“强大的‘应用型基因’、坚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心、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勇气、改革创新的举措和实效”受到省政府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应用型高校工作成效100余次,中国教育报6次报道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道路;学校受教育部、工信部邀请,向近百所高校、企业介绍学校产教融合成果,在全国新建本科联盟会等作经验分享20余次,兰州工业学院等40余所高校到校学习。
学校将进一步加深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产教融合重大载体平台建设及作用发挥,加强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优化管理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全面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更好服务四川社会经济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