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学校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地方,与宜宾市合作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开启了一校两区办学的崭新篇章。宜宾校区自2020年9月启用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三个大会”精神,瞄准高水平特色校区发展目标,推进校区“五个功能定位”落实,在党的建设、学科专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校区办学总体呈现稳步向上、特色发展的良好态势。
党建领航,凝聚校区发展新动能。校区党委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主线,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用高质量党建领航校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担当,校区班子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二是实施“筑基计划”,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校区关键阶段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实施“先锋计划”,通过“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活动,聚焦党员学习教育、岗位工作、廉政建设、服务奉献等,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四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五是构建宣传工作体系,制定《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宣传思想工作指导意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六是实施“聚力计划”,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上出实招、见实效,持续推进民生改善。
根植地方,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设置。学校以深度融入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服务宜宾市产业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围绕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等宜宾现代工业“5+1”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进军宜宾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为核心的“一蓝一绿”新赛道,构建了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布局。校区现设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税收学等1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
引培并重,加快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校区平稳高效运行,学校专门制定宜宾校区人才引进办法,持续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实施人才分层分类管理。校区现有教职工199人,本土化率达60%,共有63人次获得“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省级脱贫攻坚专项嘉奖”“宜宾创新领军人才”“宜宾市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荣誉和称号。
彰显特色,稳步提升办学水平。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与先进制造产业学院、新能源光伏产业学院等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产业学院,结合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特色专业建设,深度实施“产教五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区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屡创佳绩,先后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荣获各类奖项近30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校区以政、行、企、校多方共商共建为契机,不断丰富产教融合载体,与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等公司联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质性深化产教融合工作。2023年8月,与凯翼汽车共建的“宜宾新能源汽车与先进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获2650万的产教融合专项建设资金,并获批四川省第二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宜宾市科技局、经信局、住建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屏山县锦晖蚕业合作社等深度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0余项。牵头申报的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类)成功立项。
宜宾校区将继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治理体系完善为保障,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发展为根本,早日建成与地方工业产业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创新深入、管理模式现代化、能够有效支撑学校整体发展的高水平特色校区,为全面推进“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建设、全面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贡献力量。
(来源:宜宾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