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巡礼

首页 > 发展巡礼 > 正文

乡村振兴篇:星光不负赶路人 振兴乡村再启程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10-17 16:21:33  浏览:

五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及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部署要求,将帮扶工作作为彰显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与价值的重要机会和平台,进行专门部署安排并推进落实。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不负省委重托,帮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定点帮扶的宣汉县甜竹村、桥沟村先后脱贫,其中甜竹村所在的渡口土家族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在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四川省高等学校及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教育脱贫攻坚专项奖励集体中,学校获得“嘉奖”的荣誉称号。在四川省高等学校及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教育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中,学校驻村干部罗垂敏获得“记功”的荣誉称号,我校驻村干部王义、隆建、杨虎、孙皓浦获得“嘉奖”的荣誉称号。2023年,曾俊国获得四川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校领导带队到宣汉县调研

高度重视强举措。按照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和省直工委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积极主动与帮扶地对接,了解当地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探索更多基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校地合作新路径。设置专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选派优秀干部,投入专项经费,发挥综合优势,落实帮扶措施。党委专题研究帮扶工作并将其列为年度党政工作重点任务,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布置研讨帮扶工作。相继派出11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挂职干部。每位校领导每年至少到帮扶地区开展一次调研指导。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帮扶工作,全校干部教职工关心支持帮扶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育苗大棚、烟叶和辣椒种植基地

产业帮扶出实招。学校依托驻村干部,结合帮扶地区基础条件以及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落实“一村一品”产业帮扶措施,培育发展了清脆李、高山越夏蔬菜、烟叶、辣椒等种植项目和农家乐项目,取得良好效果,村民及村集体经济收益明显。

2022年,驻村工作队帮助桥沟村引进高山越夏蔬菜项目,学校捐资11.5万元建设蔬菜育苗大棚,帮助农民增收共计约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近1万元,72.3%的脱贫户实现了增收。帮助村民销售青脆李4000余斤,增收2万余元。

2023年,又在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实验混种烟叶、辣椒等高附加值农作物,帮助种地农民进一步增收。2023年上半年,因为雨水过多导致产品滞销,学校通过等价补贴的方式帮助南坪镇车厘子种植户销售车厘子3.08万元。2023年秋季,在学校帮助下第一家民宿开门迎客,标志着桥沟村农旅产业开始起步。

 

教育帮扶成效显著

教育帮扶显实效。与宣汉职业中专学校联合举办面向退役军人等群体的普通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已有大数据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3届280余名学生;面向“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24个深度贫困县招收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免费“定向班”,首届学生已于2022年毕业。

举办10期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为宣汉县、色达县免费培训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536人。派出专家在帮扶地调研、座谈、开展职业教育讲座,深入了解帮扶地实情进行工作指导,宣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为如何办好县域乡村职业教育指明发展方向。

 

成立成都工业学院-宣汉县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

科技帮扶搭平台。与色达县合作研发“色达县村(社区)工作力量大数据管理平台”,全面覆盖后备、现职和离任三支队伍,并设计有实时统计、远程查询、智能分析、电子档案等多项实用功能,用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助力村(社区)队伍管理。与宣汉县共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先后选派1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担任执行院长;设立校级专项科研项目,2023年学校立项科技服务团乡村振兴专项《竹笋无硫保鲜技术研发》《自动水果包装机设计》《白茶工艺研发》《育种小区收割机原理研究与优化》等4项。1名教授入选凉山州农业产业专家智库首批专家。不定期组织科技小分队开展针对性调研分析,实施科技攻关。

 

帮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条件改善促发展。帮助帮扶村完成道路修缮、危房改建、推进乡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供资金用于抗旱减灾保民生、建设生活用水设施、补助留守学生,对身患重病的村民开展有效补助,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长期资助,推进落实教育医疗保障。

 

志愿者队伍深入各地乡村开展文化普及活动

文化帮扶树新风。组织宣讲、宣教和志愿者队伍到“三州”地区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开展青少年健康知识宣教、推广普通话。结合工业设计专业背景和现代艺术设计语言,改进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和及文化创意衍生品设计,弘扬和传承漆器文化,扩大了彝族漆器宣传影响力,志愿者活动“国家非遗之彝族漆器”项目获评四川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组织学生志愿者到帮扶地区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保护生态发展”“书香文化进农村”等暑期“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相关专业师生为南坪镇和桥沟村设计墙画、形象标识、产品名称等,丰富乡村发展的文化内涵。

 

开展党建结对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组织帮扶强党建。学校有1个二级学院教师党支部(全国样板党支部)和1个机关部门党支部与桥沟村党支部签订协议结对共建,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捐赠党建书刊和文体用品。利用我校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与帮扶地联合开展党建活动,组织当地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来校参观学习,与郫都等地的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开展交流。驻村干部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和移风易俗活动,倡导乡村文明新风。驻村工作队协助本地支部,严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中共党员,强化党建引领帮扶工作,促进乡村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

 

关注困难群众

结对帮扶暖人心。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结对支部在受扶村开展结对帮扶户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际、国内、本地区的形势,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技能扶持、就业扶持等形式,帮助帮扶对象增强致富意识和本领,开拓致富渠道,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切实改善生活水平。

 

购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

消费帮扶惠民生。大力推进定点帮扶地农特产品订单式采购。把受帮扶地农特产品列入食堂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来源,通过工会组织和部门(单位)为教职工购买受扶地农特产品。切实用好“832”平台,在校内设置脱贫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直销点,探索脱贫地区农特产品线下推介、销售路径,搭建电商平台,建设数字乡村,推进“互联网+”农特产品销售模式,助力受帮扶地农特产品走向更大市场。近五年每年用于购买帮扶地区农副产品的专项资金约90万元,投入各项帮扶资金约150万元。

 

结对共建宣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结对共建展新程。2023年,省委赋予成都工业学院结对共建宣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新任务,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校领导带队2次调研了解中心建设现状和需求,发挥学校教育科研优势,举办宣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研讨班培训97人,共育文明实践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办联合创新创业学院,在宣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青少年科普展厅,采购了第一批近十万元展品,完成了初步布展,后续将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展品、优化提升展厅效果,共建文明实践创新平台。向桥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捐赠文体用品,为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乡村振兴办公室)

成都工业学院宣传部
制作: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